带你走进“亚洲第一泵站”
东雷二级泵站是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下属基层泵站,原安装的“黄河2号”双级单吸离心水泵流量扬程为亚洲同类水泵之最,故该站被誉为“亚洲第一泵站”,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以东20公里的坊镇东雷村塬下。
东雷二级泵站所在的合阳县地貌类型属于以塬为主的塬、梁、峁、沟类地貌,地区降雨稀少且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据合阳县农业区划报告,1962~1980年的18年中,出现干旱38次,年均2.1次。大旱两年一遇,中旱一年半一遇,旱情均在百日以上。干旱缺水使农业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多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20公斤,棉花平均亩产仅28公斤。1949~1979年的30年中,粮食亩均增产仅0.8公斤。1950~1974年的25年中,有19年平均每年吃国库返销粮275万公斤。干旱缺水不仅限制了生产发展,当地人畜饮水更为困难。特别是冬、春缺雨季节,排队等水和长途运水约占总劳力的1/3左右。合阳民谣“睡半夜、起五更,捏手电、打灯笼,大人担、小孩抬,天明连坡上不来”就是人们远道下沟运水的写照。故此,当地人民迫切要求兴建泵站抽水上塬。东雷二级泵站工程于1976年7月动工,1981年4月试机上水成功。泵站的主要功能是担负合阳县坊镇、新池2镇10.91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任务。
东雷二级泵站由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总干渠1+536.8处引水,北距渠首1.5公里,前临黄河防护堤约100米,后靠赤壁咀第11咀。由于东雷二级泵站要将水提灌到落差超过200米的塬坡上,因国内没有现成建设经验可供参考,为给泵站提供技术参数,1975年在渭南市潼关县港口镇望远沟建设试验泵站一座。
东雷二级泵站建设时期国力薄弱,物资匮乏,工程建设实行民办公助,在施工机械缺乏的情况下,受益区群众组建民兵营,人抬肩担背扛搞建设,喊出“砸锅卖铁干抽黄”的口号,挖土窑、睡席棚,挥铁锨、抡大锤建站。按当时我国水泵系列,不能满足该泵站地形、扬程、流量所需,中央、省主管部门交由沈阳水泵厂试制、改制所需设备。建成的东雷二级泵站由进水闸、引水渠、吸水池、主厂房、副厂房、压力管道、出水池、排洪沟等组成。主厂房开间6米,跨度15米,总高26.32米。上部检修、巡视层长42米,下部主机层长33米。压力管道采用单机单管出水方式,直径1.2米,全线长913米,伸出机房后平走一段,再拐弯爬坡,直上高塬。管坡远远望去,高耸入云,形似天梯。2个清水池布设在压力管道左侧塬坡上高程390.5米处。泵站安装试制的2台黄河KD2.2-100×2型卧式双级单吸离心水泵(简称“黄河2号”)造型奇特,泵内两次连续对水流加压,单机设计流量为2.20立方米/秒,扬程为223米,额定转速为750转/分,配套TD215/120-8型同步电动机,额定功率为8000千瓦,总装机功率为16000千瓦。配套110千伏东雷变电站,输出10千伏线路供泵站抽水用电,由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承包建设,1980年3月开工,5月建成,地区电业局负责运行管理维护。
经过37年的运行,泵站设备老化严重。2018年10月,利用国家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在原址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的东雷二级泵站单机设计流量为2.24立方米/秒,扬程225米,总装机功率为16000千瓦。泵站增设计算机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火灾报警系统。
东雷二级泵站自投入运行以来,累计抽水1.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45万亩次,为保证当地百姓生产增收,促进农业产业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益区原来的单一小麦种植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过去吃粮靠返销的旱腰带,亩均粮食产量由120公斤增加到1250公斤,翻了十倍多。经济作物更加丰富多样,花椒、红提、苹果等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来源:部分内容选自《东雷抽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