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东雷文化   >  东雷简讯  

易 梦

时间:2021-08-09 12:00         次浏览

易  梦


  时光可以磨去青春的棱角。在远离小城的黄河滩上,我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水利故事,改变了曾经的梦想……

 

  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我也曾难以抑制心中的“傲气”,无数次梦想毕业后当“北漂”、闯“上广”,在摩登的大都市靠着四年所学大展拳脚,成为父母与街坊邻居茶余饭后引以为傲的“谈资”。

 

  2015年秋,我考入家乡的事业单位东雷抽黄灌区,被分到了基层泵站:东雷二级站,这个泵站的职责是将抽入总干渠的黄河水送上200多米高的塬上,为塬上的农民提供灌溉用水。从合阳县城到达这里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更甚的是,从镇上到站上长达15公里的路途没有公共交通,而且这中间只有一个小村庄。入职第一天,工作环境就给我当头一棒。眼看汽车慢慢告别城市,挥别散落的村庄,擦过一道道深沟的臂膀,投入一片片湿地的怀抱,来到黄河边的东雷二级站。这是真的黄河滩,人迹罕见,和我想象中的事业单位体制内,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好截然不同,作为女大学生的骄傲感也顿时荡然无存。

 

  望着被誉为“亚洲第一泵站”的东雷二级站,扬程225米,足足有80层楼高的管坡,那时尚读不懂宏大的工程背后的艰辛,只有满眼荒芜。

 

  和大多数泵站一样,东雷的泵站也是由生活区和机房两部分组成。在这距离黄河边仅一百米的地方,广袤的田野和沙地上,偶尔能见到劳作的农户,更多时候面对的只有单位的三十几个同事,和觅食的流浪狗、流浪猫。


 1661788990843.png

东雷二级站鸟瞰图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大学毕业后,会到人迹罕见的黄河滩工作,更没有想过市直事业单位会是在黄河滩,一到晚上八点就不敢外出的地方,刚开始上厕所都要拉着同事。报到的第一夜,我在小树林里给家人打电话诉苦:喝的水里面有沙子,生活的环境比深山老林好不到哪里去。当我在树荫里啜泣着发泄完情绪,回到宿舍,看到刚上完倒班年长的同事,来不及休息,正在给我们搬新家具、清扫地面,看着他们登高爬低挂起洗得泛白的窗帘时,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丝异样,或许是自己太矫情了。

 

  报到后的第二天,站长领着我从生活区到机房外面,走到几个除草的大叔附近,说了句:“你在这里看看,先适应适应。”当时我傻傻地以为这些大叔是从附近村庄请来的民工,就这样,我很坦然地站在旁边看了一上午。等到下午站长拿着铁锹过来除草时,我才知道那些大叔并不是附近村庄的民工,而是我的同事,只是常年身处黄河滩,风吹日晒,看起来比较沧桑,而且他们所干的活就是泵站的常规工作之一,是水利行业特有的冬修工作。

 

  东雷二级站因扬程高,水泵开机需要8000伏电压,为了不影响居民用电,所以只能选择在凌晨1点—4点之间开机,开机前需要看引流的水位是否达标,而前池蓄水池在整个站区围墙外,要穿过马路和一片小树林,在黄河滩的夏天,经常会遇到黄鼠狼、蝎子等动物,而在小树林偶尔也会有蛇出没,对于我一个小女生,凌晨外出去看水位,内心很惊慌害怕,而作为泵站技术员,我又责任在肩,必须去,所以每次都是拿着手电筒,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强压着极度恐惧的心理,看清水位线后,立马跑回来,来回冲刺的心情就像坐了两趟过山车一样惊心动魄。几次后,慢慢不再害怕了,心里反而多了一丝成就感。随着工作状态的进入,逐渐地适应了工作环境,工作积极性也渐渐高涨。在站区外散步时,还经常会品尝到附近热情的农户送的红提、桃子等新鲜水果。在泵站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了乐趣,经常和同批的同事调侃道:我们是新时代上山下乡的新青年,要立志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之后的工作中,慢慢了解到东雷抽黄灌区的建设历史:当年渭北地区是有名的“旱腰带”,因干旱粮食产量很低,更没有水源条件发展经济作物,旱塬上的老百姓因干旱而祖祖辈辈过着贫穷的生活。当地也流传着关于缺水的民谣:“眼看黄河滚滚流,塬上无水千古愁”“宁舍一个馍,不给半碗水”“睡半夜、起五更,捏手电、提马灯,大人担、小孩抬,天明连坡上不来”——这些民谣是当地群众诉说当年干旱缺水艰难生活的印证。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1975年2月,政府引导建设抽黄工程,政府出物资,大荔、合阳、澄城三县群众无偿出劳力,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政府的办公人员和群众都住在土窑、打地铺、啃干粮、喝凉水,分配任务时,把图纸铺在被子上,大家蹲着围成一圈听指令。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合阳的冬天又格外的冷。但是,渴望黄河水上塬,渴望摆脱缺水生活的13万当地群众却内心似火,他们扛着自家的锄头,拉上自家的架子车,付出全部心力扑入那震撼人心的37公里总干渠建设大会战里,夫妻、父子、兄妹,甚至全家加入抽黄工程建设的比比皆是。总干渠的沿线,群众用白塑料布与草席搭建的简易棚作为宿舍,就这样,在三县十多万群众的努力下,28座泵站,600多公里的干、支渠建成,终于在1979年11月实现了抽水上塬,渭北旱塬自此摆脱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困难,开始步入了农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渭北地区由单一小麦种植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年亩均粮食产量由黄河水上塬前的120公斤增加到1180公斤,翻了近十倍,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661789017073.png

十多万民工会战总干渠

 

  对这份沉重的历史了解后,这时我脑子里才对这个宏大的工程有了概念,慢慢产生了情愫,每当看见那高耸入云的225米管坡,走在婉若游龙的37公里总干渠边上,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当年13万民工风餐露宿撸起袖子会战总干渠的英雄场景。

 

  调入机关工作后,我曾有幸采访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已是80多岁高龄的他,讲起当年人工抡大锤打排钎,一块一块凿通千米群英洞的艰苦创业历史,双拳不由地紧握,满脸洋溢着激情,情到深处时,眼睛里都是水蒙蒙的。那一刹那,我被老前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打动了,被人定胜天的力量震撼了,仿佛看见一排排铁钎在我眼前错落开凿,一辆辆架子车从我身边快速穿过,一把把铁锹在我脚下深挖热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东雷抽黄是一个彰显人间奇迹的工程,是一份“逆流而上”的伟业!

 

  在一次从家返回单位的大巴车上,听到两个农户聊天,一个老伯说:“他们那里可以浇黄河水,农户都抢着浇黄河水,因为黄河水有养分,浇了黄河水,不只是提供水分,还相当于了上了免费的肥料,既实惠又增产,这几年家里的冬枣收入亩均20万左右,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两个老伯一路上谈着农业丰收的喜悦,作为一个抽黄职工,听着、看着农户晒成绩,自己心里的成就感、幸福感也爆棚,至今我还经常把这段路途听来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同事听。

 

  如今,进入单位的第六年已经开启。曾经那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学生,在轰隆的水泵旁,在高高的管坡顶,在长长的干渠边,在广袤的麦田里,改变了当初小小的梦想。在读懂了抽黄工程的伟大、水利事业的奉献和农民心中的期盼后,生出了另一个梦:用跬步践行抽黄的伟大,用青春实现水利的奉献,用汗水浇灌农民的期盼。


   作者:左丹丹

        来源: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