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雷抽黄工程,从开始的构想,到建成,再到发展,阡陌纵横,黄河的水就像田野地里的“血管”一般,分散进不同的县域之中,1999年版的《东雷抽黄志》言:“共有干渠7条,长91.70公里:支渠42条,长218.40公里;各类建筑物1420座。”而今,配套干、支渠97条629公里;斗、分、引渠4652条2044公里,有各类渠道建筑物近1万座。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在当代做到了!从历史上看,渭北人民治黄及引黄灌溉早有记录,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唐武德七年(624年),同州治中云得臣率民“自龙门引河,溉田六千余顷。”
历史上也有引洛堰黄的通灵陂、临晋陂等水利工程,但历代引黄只能灌溉临河阶地,要大规模引黄灌溉渭北旱原,唯有抽黄引水方能实现。开发黄河水利,灌溉渭北旱原,是陕西省水利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陕西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作出《龙门引黄入陕初步规划》,提出了关中东部抽黄灌溉工程基本设想。历史定格在1973年8月初,当年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来到河阳考察,提出禹门口、东雷、港口三处抽黄工程一起兴建,到了1975年8月30日,渠首进水闸、枢纽泵站和总干渠隧洞工程正式动工。这两年间,详细的考察报告,实施方案,马不停蹄,而那还是我国经济上还是极不发达的时代,人的力量,决定了这一千百年的设想开始实现。
黄土地上,关于人与水的故事,东雷抽黄写出了新的篇章,那从飞机上都能看到的长长的输水管道,像两条巨龙一样地匍匐的渭北的原上。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为此奋斗的人们失去了五十多条生命,我查阅了资料,很多都是取土塌方、拖拉机翻车、飞石砸伤等所致。第一个牺牲的,是23岁的许五喜,是为了抢救落水民工。这些牺牲者,除了一人之外,都集中在1975年到1978年的12月,二那正是修建工程如火如荼、条件最为艰苦的年代。
东雷抽黄工程起步,第一个总指挥是当时地委副书记冯光辉兼任,这是一个1935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副指挥中的郭培荣也是1938年参加革命,其余的很多都是1949年参加工作的同志。老中青一代代,组成了不断延续的一支团结奋进的队伍。冯光辉和郭培荣都是从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中,又投身到另一个“战役”之中。当年他们就是怀着造福后代的使命,完成了东雷抽黄工程的初创。
东雷抽黄工程,是在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起步的,当时国家财力物力严重不足,受益区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群众生活困难但就是在那种条件下,完成了如此辉煌的工程,也为陕西其他的水利工程树立了一个典范,提供了经验。在《东雷抽黄志-概述》上有一段:“事实证明,兴建东雷抽黄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变渭北旱原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必由之路。它体现了灌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民工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在施工管理、工程技术和科研试验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指挥,群策群力,不怕艰辛,才造就了东雷抽黄的精神!
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国内外一些著名水利专家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原上的一颗水利新星”的大型电灌工程,过去了二三十年,它依然是一颗仍然受人瞩目的水利工程,在旅游热潮遍布的今天,东雷抽黄工程引起了全国水利工作者和热衷于水利的爱好者的关注,他们频频走访黄河边创造奇迹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